由于中考试题多是各省市自主命题,所以考查形式、考查科目、试卷结构等方面略有不同。地理学科在某些地区不作为中考必考科目,所以在市面上关于地理中考试题汇编的书籍较少。这里所用的地理中考试题全部从网上搜集,其中以湖北、山东、福建、江苏、湖南等省市的地理中考试题居多。
(一)搜集到的中考地理试题
山东:德州、烟台、威海、临沂、济宁、枣庄
湖北:恩施州、孝感、荆州、
湖南:湘西自治州、邵阳、长沙、株洲、益阳、常德
福建:南安、泉州、莆田、福州、漳州
江苏:镇江、淮安、徐州
其他:广东东莞、长春、辽宁葫芦岛、宁夏、新疆、天津等
(二)中考地理试题的考查形式:文综(史地政、地生)、单独命题
试题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,部分地区考填空题,综合题以填空问答的形式居多;题量及分数各地区不同。
(三)09年中考地理试题库统计
章节 |
内容 |
题目 | ||
第一部分
世界地理(上) |
第一章
地球和地图 |
地球、经纬线、经纬网 |
地球 |
东莞1题,天津1题,淮安1题,长春6题 |
经线和纬线 |
株洲1、2题,新疆1、2题 | |||
经纬网的应用 |
德州6、7题,长沙 2题,荆州4题,徐州15题,淮安6~8题,葫芦岛 51~53题,新疆42题 | |||
地球公转、自转运动 |
地球公转运动及其现象 |
恩施州10题,南安34~36题,泉州33~35题,荆州1题,邵阳10题,晋江35~37题,新疆3题,葫芦岛55~57题,长春17题,镇江1题 | ||
地球自转运动及其现象 |
德州 题,烟台1~2题,长沙1题,徐州23题 | |||
地图 |
地图的应用 |
泉州10题,邵阳8题,福州2题,淮安2~3题,徐州16题,烟台 3~4题,晋江10~11题,株洲32题,烟台 31题,新疆41题 | ||
地图要素 |
东莞 26题,长春 4题,镇江 17题,葫芦岛 65题, | |||
地形图的判读 |
邵阳11题,德州2~3题,荆州5题,晋江38~40题,烟台5题,东莞5~7题,南安37~40题,泉州36~40题,徐州12~13题,福州3~4题,临沂21~22题,天津6~8题、10题,镇江 2题,葫芦岛 60题,新疆4~5题,徐州21、22题 | |||
第一部分
世界地理(上) |
第二章
陆地和海洋 |
大洲、大洋 |
长沙3题,福建2~4题,烟台7~9题,长春5题,东莞2题、3~4题,德州8题,恩施州1~2题,泉州2~4题、41题,南安11、41题,株洲10~11题、31题,荆州2~3题、9题,晋江3、7、41题,淮安21~22题,葫芦岛57题,徐州19~20题,新疆8~11题、44题,福州26题,天津21题 | |
海陆变迁 |
株洲3题,邵阳12题,晋江10题,临沂39~30题 | |||
地形 |
烟台 13~14题,晋江 2题 | |||
第三章
天气与气候 |
天气 |
南安13~14题、29题,株洲7题,邵阳13题,长春6题,天津2~3题,淮安5题,新疆6题 | ||
气温、降水 |
东莞11、25题,恩施州1~2题,葫芦岛77题,株洲4~6题,徐州 8题,长沙21题,镇江3题 | |||
气候 |
株洲8题,泉州8题,晋江12~15题,德州24题 | |||
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|
人口、语言、宗教 |
人口、民族 |
东莞13、27题,南安 10题,福州6题,长沙 4、6、7题,长春 11题,天津4题 | |
语言 |
东莞10题,泉 9题,福州5题 | |||
宗教 |
东莞12题,福州9题,邵阳 4、14题,镇江11题 | |||
聚落 |
东莞15题,南安15题,烟台11~12题,晋江 8题,长沙7题 | |||
第五章
发展与合作 |
国家、地区 |
泉州5题,长沙8题,镇江14题,淮安26题,葫芦岛58题 | ||
国际组织、国际合作 |
泉州12题,株洲9题,邵阳6、15题,晋江9题,镇江8题,淮安23题,天津20题,新疆7题 | |||
第二部分
世界地理(下) |
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——亚州 |
|
长春7题,镇江7题,淮安28~29题 | |
第七章
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 |
第一节 日本 |
东莞19、23题,邵阳16题,烟台21~23题,长沙23题,新疆46题
| ||
第二节 东南亚 |
德州5题,镇江9题,邵阳1题,长沙11题,长春 8、10、12题,葫芦岛70题,天津22题 | |||
第三节 印度 |
邵阳2题,东莞14题,淮安2题 | |||
第四节 俄罗斯 |
东莞18题,烟台24题,淮安19题,葫芦岛56题,福州27题,长春19题,镇江33题 | |||
第八章
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|
第一节 中东 |
南安7~9题,邵阳3题,临沂27~28题,淮安9~11题 | ||
第二节 欧洲西部 |
东莞20、21题,镇江10、35题,邵阳5、22题,恩施州11题,株洲13题,葫芦岛83题,长沙9题,晋江42题 | |||
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|
恩施州6题,烟台15~17题,葫芦岛81题,长沙10题,邵阳29题,德州21题 | |||
第四节 澳大利亚 |
东莞24题,德州5~6题,株洲12题,烟台18~19题,邵阳31题 | |||
第九章 西半球国家 |
第一节 美国 |
德州10题,东莞17题,株洲14题,邵阳9题,烟台20、34题,镇江21题,淮安13题,泉州 42题,株洲22题 | ||
第二节 巴西 |
德州4题,邵阳7题,株洲15题,镇江15题,恩施州12题,南安47题,临沂38题,烟台33题 | |||
第十章 极地地区 |
|
邵阳27题,晋江32~34题,镇江16题,淮安27题,葫芦岛82题,福州7~8题,泉州13~14题,长沙22题,新疆12~13题,德州9题 | ||
第三部分
中国地理(上)
|
第一章
从世界看中国 |
疆域 |
东莞28、31题,福州14题,晋江1题,葫芦岛61、96题,镇江19题,淮安21、30~31题,邵阳19题,新疆22题 | |
行政区域 |
东莞29、40题,镇江18题,葫芦岛 62题、84~85题,晋江 16~17、27题,邵阳17~18题,福州12~13题,烟台6题,天津12题,恩施州9题,泉州 18、19题,株洲16题,宁夏1、2题,新疆16、17题、30~34题,徐州11题,镇江34题 | |||
人口 |
东莞 30题,泉州 15题,临沂 26题 | |||
民族 |
南安7题,株洲21~22题,徐州14题,镇江12题,葫芦岛 65~66题,晋江20题,长沙12题 | |||
第二章
中国的自然环境 |
地势、地形 |
地势 |
东莞33题,淮安14~16题,晋江19题,南安 16题,泉州25题,株洲17题,宁夏3题,长沙13题,葫芦岛67题 | |
地形 |
东莞32、34题,葫芦岛94题,晋江31题,镇江 20题,南安32题,镇江8、30题,荆州7题,长春1、13题,邵阳 32题 | |||
秦岭、淮河 |
株洲20题,葫芦岛69题 | |||
气候、降水 |
气温、干湿状况 |
南安6、19题,镇江29题,葫芦岛78题,新疆 15题 | ||
季风、气候状况 |
宁夏5题,葫芦岛68题,泉州23题,长沙14题,新疆35题 | |||
降水、天气 |
东莞35~37题,葫芦岛95题,宁夏 题, | |||
河流、湖泊 |
内、外流河 |
德州13题,南安30题,株洲18、19题,淮安 17~18题 | ||
长江 |
南安 22题,葫芦岛 96题,泉州 24题,镇江 23题, | |||
黄河 |
晋江 28题,烟台 26题,徐州 17题,天津 13~14题,葫芦岛 76题,长沙 15题,新疆 29题,南安 43题,宁夏 7题, | |||
综合考察 |
泉州 44题,株洲 34题, | |||
第三章
中国的自然环境 |
概况 |
东莞 43题,南安 31题,邵阳 20题,晋江 22题,长沙18题, | ||
土地资源 |
晋江18题,葫芦岛97题 | |||
水资源 |
荆州6题,长沙6题,镇江24题,葫芦岛 63题 | |||
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|
交通 |
南安18题,泉州31题,株洲6、23题,邵阳21题,晋江30题,淮安40题,长沙26题 | ||
农业 |
德州14题,东莞42题,泉州20、29题,福州 16~18题,长春14题 | |||
工业 |
晋江21题,长沙17题,株洲24题,葫芦岛93题,长春9题,烟台 27题,恩施州 7~8题,南安 20题 | |||
第四部分
中国地理(下) |
第五章
中国的地理差异 |
四大地理区域 |
德州 11~12题,晋江 23~25题,天津15~18题,淮安35~37题,荆州8题,新疆 45题,长沙24题 | |
北方、南方 |
东莞16题,泉州27题,烟台10题,天津5题,葫芦岛100题 | |||
西北、青藏 |
德州15~16题,晋江26题,南安21题,福州15、25题,泉州26、28题,新疆 0题,天津 23题
| |||
第六章
认识省级区域 |
北京 |
邵阳23、24题,葫芦岛72题,临沂23~24题,天津19题,淮安4题,新疆19、39题 | ||
香港、澳门 |
东莞38题,泉州30题,株洲25题,长春2题,葫芦岛79题,新疆20题 | |||
台湾 |
德州17~18题,东莞45题,葫芦岛80题,临沂25题,福州10~11题,淮安20题,天津9题,邵阳3题,烟台32题,株洲33题,晋江43题,长沙32题 , | |||
新疆 |
东莞44题,烟台28~30题,镇江26、27题,葫芦岛75题,新疆46题 | |||
其他 |
东莞39题,德州19~20题,泉州43题,晋江44题 | |||
第七章
认识省内区域 |
珠江三角洲 |
福州24题,邵阳25题,淮安24~25题,葫芦岛74、89题 | ||
西双版纳 |
南安24~26题,葫芦岛89题,新疆21题 | |||
其他 |
南安45题 | |||
第八章
认识跨省区域 |
黄土高原 |
长春3题,淮安33~34题 | ||
长江沿江地带 |
淮安32题,邵阳26题,晋江29题,葫芦岛91题,德州22、23题,晋江31题,福州23题 | |||
其他 |
恩施州13题,南安44题,徐州 24题,福州21题,邵阳30题,临沂37题,晋江44题,长春18题,天津24题 | |||
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|
|
葫芦岛90题 |
(四)试题库试题分类统计分析
各章节考查的重难点整理如下。
第一部分 世界地理(上)
《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》:考察特殊经纬线(赤道、回归线、极圈等),经纬网的应用(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),地球公转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(昼夜长短、四季变化),地球自转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(昼夜交替、时间差),地图的应用(比例尺大小比较、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),地形图的判读(多为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)。
《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》:考察七大洲、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,板块运动情况。
注:09年中考题在考察这一方面时,多与我国海军参加亚丁湾护航任务(索马里海盗问题)相联系,考查所在区域及周围区域的海域、位置、特征等方面知识。
《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》:天气(常用天气符号),气温、降水(世界气温分布规律、降水分布差异,并多与降水柱状图、气温曲线图相联系,读图判断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),气候(主要考查某地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)。
《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》:多考查民俗习惯及宗教。
《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》:多考查重要国际组织(联合国)。
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(下)
《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——亚洲》:考查较少,多集中于亚洲的自然地理概况。
《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》:日本(经济及地理概况),东南亚(马六甲海峡、东南亚的地理概况),俄罗斯(地理概况、经济)。
《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》:中东(中东问题),欧洲西部(欧洲国家的旅游景点、欧洲西部国家在经济、自然环境的比较,欧洲西部国家与日本、美国、俄罗斯等国在自然环境、经济的比较,考查英国、法国较多),撒哈拉以南的非洲(自然地理概况、经济、人口问题),澳大利亚(地理特征、经济)。
《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》:美国(经济、农业、与其他区域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比较),巴西(地理特征、与其他区域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的比较,南美洲概况)
注:09年考试考查了甲型H1N1流感问题,例如墨西哥及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、经济情况。
《第十章 极地地区》:考查南极地区较多(南极地区的自然特征、地理位置)。
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(上)
《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》:疆域(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、领土面积、邻国及领海)、行政区域(行政区域的简称、位置、行政中心及形状特征),民族(分布及民俗)。
《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》:地势(我国地势特点及产生的影响),地形(四大高原、三大盆地、四大平原及主要山脉,地势地形的考察多与中国地形图相联系),气候(气侯特征:雨热同期、季风气候,气候的影响因素)、天气状况(降水、气温特征),河流(黄河、长江的概况)。
《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》:我国自然资源面临的问题,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、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,南水北调工程。
《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》:交通(交通运输网络及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),农业(农业分布概况,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),经济(主要工业基地及高新技术产业)。
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(下)
《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》:南方地区、北方地区、西北地区及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、自然地理差异的比较及各地理单元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,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。
《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》:北京(政治、文化职能),香港和澳门(经济特征),台湾(经济及地理概况,当前两岸的经济往来问题),新疆(自然环境及引水工程“坎儿井”)以及考察其他省级区域的相关地理概况。
《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》:珠江三角洲(工业发展及城镇化问题)、西双版纳的旅游业。
《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》: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及考查其他跨省区域的相关情况(例如泛珠三角地区)。
《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》:考查较少。
(五)09年中考地理试题的特点
1.与当前时政联系密切,如我国海军前往亚丁湾护航(索马里海盗问题),例如2009荆州 第9题,2009晋江第41题等;汶川地震问题,例如2009临沂 第29~30题;两岸三通问题,例如2009长沙 第25题等。
2.具有地方特色,突出本地地区的地理特点,例如2009东莞 第48~50题,考查东莞地区地理概况。
3.组题较少,多数题目考察较为简单,基础知识较多。
4.考查形式灵活,图文结合,多与实际生活、地区特征相联系。